据 香港南华早报 当地时间3月16日 报道 中国央行正在加大对国内企业的流动性支持,并加大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控力度。与此同时,他们对华盛顿大规模新财政刺激计划的副作用的担忧持续存在。
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些举动是在中美两国近期经济政策反应分歧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做出的,华盛顿大幅提振刺激政策,而北京则开始逐步减少去年为应对新冠疫情而颁布的经济支持政策。
北京官员和政策顾问对美国总统拜登新近签署的1.9万亿美元“美国救援计划”(American Rescue Plan)持高度批评态度。他们警告说,该计划可能会造成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和输入性通胀,从而加剧本已高企的债务水平带来的国内金融风险。
前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周四(11日)表示:“通胀预期推动的(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将导致资产价格重估,甚至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国内市场不可能继续不作出反应。”
在上周广受关注的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至超过1.6%的13个月高位后,中国A股股市正在经历调整。
张晓慧在上海浦山基金会举办的讲座上表示:“虽然(中国)消费性通胀相对可控,但我们看到(国内)资产价格正在明显上涨。”
考虑到市场波动升高的前景,流动性管理被认为是当务之急。张晓慧说:“因为在疫情之后,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未知的货币金融周期,市场非常关注流动性的拐点。”
美国国债收益率急剧上升,部分原因是市场担心通胀上升可能促使美联储早于决策者12月预计的2023年底的时间框架加息。美国央行本周将召开会议,市场人士将密切关注决策者对利率预期的任何线索。
目前,美联储将利率维持在零附近,同时继续每月购买至少8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即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在疫情危机期间,中国没有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但去年确实向银行间市场注入了价值9万亿元人民币(1.38万亿美元)的流动性,以帮助受冠状病毒影响的经济。
北京正在谨慎行事,试图向公众保证,领导人将继续支持经济,同时削减刺激措施,并重新关注控制金融风险。
在这种政策紧张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周一结转了价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153.6亿美元)的一年期中期贷款,并进一步进行了100亿元人民币7天期逆回购操作,以“确保银行间流动性合理充裕”。
鉴于普遍预计2021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以上,今年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被广泛预期出现一定程度的正常化。
然而,货币刺激政策的退出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正如2月初春节前银行间利率飙升所显示的那样,在节日期间资金需求旺盛之前,中国人民银行从市场上抽走的流动性超过预期。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又追加了流动性,以平抚市场脆弱的神经。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表示:“考虑到国内外整体金融形势,(中国)没有理由在短期内收紧货币政策。这对稳定经济和防范风险没有好处。”
为了抵御大量资金流入中国国内金融市场猎取更高的回报,政府正在考虑允许中国公民进行海外投资,包括允许内地投资者通过新的“南向通”内地-香港债券通渠道购买香港上市的债券,该渠道将是目前允许外国人投资中国债券的“北向通”渠道的镜像。
上周五,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开始了一项试点计划,允许在深圳和北京的跨国公司更容易进行跨境资金转移。
不过,国家外汇管理局官员继续强调,要进行风险评估和检查,“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在上周结束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继续实施支持性货币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财政部被勒令削减预算支持以降低“财政风险”之后。财政部在2019年减税2.3万亿元,去年又减税2.6万亿元以支持经济。
最高立法机构将财政赤字率从去年的3.6%下调至3.2%,并在去年基础上降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限额1000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在浦山基金会举办的讲座上表示:“从物价和劳动力市场指标看,我们离(经济)正常化还有一定距离。我们担心政策调整来得太早。我们应该在货币政策上预留空间,让民营企业在提振经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没有必要这么早实现正常化。”
(
编译 文婉秋)
-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