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个城市都需要有它的日记。只有史家记录那些挥舞旌旗的王者是不够的。城市里,那些属于个人的,渺小然而动人的瞬间,要有温婉私人的笔调记下。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纽约时间》,记录下自己城市的记忆。今天的日记来自生活在纽约的记者许可。
还是那句话:你也写日记吗?邀请你。邮箱:newyorker@chineseinny.com
▥疫情日记许可|5月9日 小雪转晴 3-9度
今天想说的是前两天看过的一部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突然发现这部以儿童视角拍摄的讲述二战时期纳粹统治下的德国的影片非常适合疫情期间以及母亲节观看,里面的很多隐喻都适用于当下的情景。
本篇文章有剧透,但不影响观影。这是一部值得刷多次的好片,许多画面和台词都值得回味。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主要基调仍是明快治愈的,你常常会被影片中的某个镜头而惊艳。不过要对它讲述的残酷悲伤的故事内核做好心理准备,观影过程中你可能会猝不及防地被戳中笑点,以及泪点。
影片的画面构图非常美,展现了独特视角下的纳粹德国
电影讲述的是10岁的小男孩乔乔在当时狂热的纳粹德国的氛围下,极力想要融入纳粹青年营成为一名光荣的小法西斯,他甚至在脑中幻想出了他的大朋友——希特勒。
而有一天,乔乔在家的墙壁内发现了被他母亲罗茜隐藏起来的一名犹太女孩——那个被纳粹描述成洪水猛兽的族裔。乔乔在举报和不举报之间十分挣扎,而随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我想特别讲讲里面的母亲形象,她是由我很喜欢的女演员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影片里,她有一头金色的卷发、红艳的嘴唇,喜欢穿红色舞鞋,爱在开心时起舞。这位性感尤物在电影里再次向人们展示了她是一位严肃的好演员,而她塑造的母亲形象充满了血肉,成为影片中的人性之光。
斯嘉丽·约翰逊饰演了乔乔的母亲罗茜
乔乔的父亲在二战中秘密在某处从事反对纳粹的活动,已有两年没有回家。在战乱中乔乔与母亲罗茜相依为命。
乔乔不知道的是,母亲罗茜也是一名秘密支持反法西斯的地下工作者,她还在家中藏匿了一位犹太女孩。如果这个行为被发现,将面临被绞死的惩罚。
而面对每天高喊希特勒万岁、杀死犹太人口号的狂热的儿子,罗茜并没有据理力争或居高临下地训斥,而是一步步潜移默化地教会儿子什么是爱,什么是人人平等。她希望儿子学会做一名普通的10岁小男孩,而不是充满仇恨和偏见的炮灰。
当乔乔在青年营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投掷手榴弹却将自己炸伤后,他对着镜子里留下伤疤的脸觉得“自己丑得像个怪物“。可罗茜温柔地捧起他的脸告诉他伤疤会愈合,脚也会康复。第二天罗茜则带着乔乔直奔青年营军官的办公室,照着军官的裤裆就是一脚,让他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儿子。
当她与儿子走过城中悬挂着绞死的反纳粹人士尸体的广场,乔乔感到害怕,他把脸别了过去,“恶心”。罗茜却把他的脸转了过来迫使他直视,“看着”。乔乔问,“他们做了什么?”罗茜说,“做了他们能做的。”
当她在餐桌上为同盟国拿下意大利、战争即将结束而开心地喝起小酒时,乔乔为母亲替“敌人”庆祝而感到愤怒不解,“该死的,你有什么可开心的!你就这么恨你的祖国吗?”。罗茜说,“我爱我的祖国,我恨的是战争。”
当乔乔仍因“政治正确”和罗茜在餐桌上闹起别扭时,他说出了让罗茜伤心的话,“如果我爸爸在这里,他就能懂我。而我却现在困在这里和你待在一起。”罗茜终于在影片中唯一一次在乔乔面前情绪失控,“你想见你的爸爸吗?”她冲到衣架前披上宽大的外套,抓起一把炉灰抹到自己的脸上画成了胡子,然后双拳锤向餐桌对着乔乔吼道,“不准用这种口气同你娘说话!”
但话音刚落,她就后悔了。她走到壁炉边,小声同“丈夫”交流,以这种方式向儿子袒露内心的活动,最后决定向儿子道歉。她走到餐桌边蹲下来,对乔乔说,“儿子,我知道你很想念我,我正在外面奋战试图改变这个世界。我不在的日子里,我需要你照顾好我的罗茜。你可以做到吗?”乔乔说,“是的,爸爸。”罗茜说,“谢谢,她也在尽她的所能。”
她鼓励儿子在战争时期回归人的本性,热爱生活,追逐自由与浪漫。她带着乔乔来到许多情侣会约会的河边。乔乔说,“现在可没时间搞浪漫。我们身处战争中。”罗茜说,“总有时间搞浪漫的,总有一天你会遇到对的人。”乔乔说,“这是个愚蠢的想法。”罗茜说,“你才愚蠢。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乔乔:“你会发现,金属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紧随其后的是炸药,然后是肌肉。再说了,就算见到爱情我也认不出。”罗茜:“等你遇到爱情时,你会认出来的。它是一种感受,是疼痛。在你的肚子里,就像吃了一堆蝴蝶一样。”
她告诉乔乔帝国即将毁灭,德国将战败,“到那时你怎么办?”她看着乔乔,穿着红舞鞋的脚开始在地面上旋转,“生命是一种恩赐,我们要歌颂生命,要用舞蹈来告诉上帝我们感激生而为人。跳舞是自由的人干的事。”
当一群曾经狂热的、如今却绑着绷带打着石膏的德国青年从战场返回家乡时,罗茜对他们呼唤道,“欢迎回家,小伙子们。回家去亲吻妈妈吧。”
罗茜还扮演着庇护的犹太女孩艾尔莎的母亲的角色,艾尔莎的父母被纳粹抓走,她侥幸逃过一劫,在亲友的家中东躲西藏,最后得到了罗茜的收留。
当躲在墙壁后的艾尔莎感到灰心沮丧,觉得自己“从未活过”时,罗茜说,“他们说你不能活,但你还活着。他们永远不会赢,只要你们有人活在某个地方,那他们就输了。”
她教会艾尔莎成为女人代表着什么,“当然了,要喝酒。开心了喝香槟,难过了喝香槟。开车,你想赌博也可以。买钻石。学着开枪,去摩洛哥旅行,找情人,让他们为情所困。你直视猛虎,然后毫无畏惧地信任,这是你成为女人的必经之路。”艾尔莎问,“你怎么知道可以信任一个人。”罗茜说,“信任就是了。”在阴暗的墙壁的缝隙后,艾尔莎的眼睛里又有了光。
在当时那样残酷的环境下,罗茜用一己之力为乔乔和艾尔莎搭建了一个残留着人性微光的避风港。
有一天,乔乔看着相处日久的艾尔莎突然发现她不是那被妖魔化的异族,他甚至感觉到了肚子里有一大群蝴蝶即将喷薄而出。
又过了不久,乔乔拎着菜篮子上街拿菜。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了一只蓝色的蝴蝶。他满心欢喜地循着蝴蝶飞舞的方向走,来到了城市的广场上。在那里,他看到了一双悬在空中的熟悉的红色舞鞋,裤腿上绑着“解放德国,反对纳粹党”的标签。乔乔抱着红色舞鞋哭得很伤心,又呆呆地坐在地上看了很久。他知道,他再也看不到那双红色舞鞋翩翩起舞了。
故事到了这里还未结束,罗茜留给乔乔和艾尔莎的精神财富让他们俩像姐弟一样相依为命,迎来了战争结束的那天。那天,他们走出了家门,笑着跳起了舞。
罗茜无疑是完美的、理想化的母亲形象,但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她的身上找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如果说在战争年代、在如今的疫情下,能够给人们带来治愈的真正解药,便是爱与包容。这是罗茜教给我们的,也是母爱教给我们的。
很喜欢影片最后的一首诗,在这里也作为文章的结尾。
“接受发生的一切, Let everything happen to you, 无论是美好或恐怖, Beautyandterror, 勇往直前, Just keep going, 因为所有感受不会永恒不变。 No feeling is final." ——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
| 本文经作者许可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一只大苹果》
来源:纽约时间(微信公众号)
VIDEO